民主形成中的一些条件
2018-12-03 16:21:0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,让很多海内外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集体幻觉,误以为小布什打下独裁者萨达姆,会促进中东和世界的民主化。而那些反战的“老欧洲”,理性派们,则被他们视为“绥靖”。

但在伊战过后的十几年里,我们看到,那场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战争打开了“潘朵拉盒子”,给中东带来宗派主义、恐怖主义和暴力,令数十万伊拉克民众失去生命,数百万难民无家可归。
更早的,是2001年美国借口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涉入策谋911事件,将其一举攻占。事情过去快20年,美国帮助建立的民主新政府又是如何的呢?

    阿富汗80%领土为山区,每个山谷形成以部落为社会基础的独立单元。由于现代化公共设施匮乏,部落与部落间相当隔阂,因此过去每当出现重大事宜,主要部落会各自推派长老进行协商并定出决策。所谓长老或领袖,多来自各地望族与封建地主阶层,其威望、影响力长期形成,不容其他社会阶层挑战。这样的社会结构,使部落成为其成员互相依存的大家庭。地主阶层与佃农,关系形同父子。部落社会的稳定性来自封闭与落后,正是由于缺少全国性的公共设施(交通网、教育、通讯、大企业等)而达成局部地区对现实的认可与共识。

    美国主导的,部落社会的假民主

    在物质条件不变情况下,即便促使各个部落分别举行现代化民主投票,选出的代表人物大体依旧是同批人马。鉴于此,美国占领当局亲自主持政府重建工作时,依旧得召集各地的长老共组内阁。与过去习惯做法唯一不同的是:新成员不得是反美分子;其次,名单基本敲定后,额外再举行一次形式上的“全民投票”,以便对美方所安排的人选加以背书。该做法,随后又在伊拉克、利比亚重复实施。不言而喻,当地民众对这个外力扶持的新政府的支持度,由于共识的降低,反远不及过去。

    这就难怪,观察界习惯称呼阿富汗前总统为“喀布尔先生”,原因就是政令出不了首都。伊拉克更糟,别说政令出不了首都,甚至在政府区和使馆区所属的“绿线”之内,都安全不保。最严重的当属利比亚,政府要员不断遭到袭击与暗杀,全国已部落化、原子化、破碎化,沦为不同恐怖主义组织的火拼战场。这些乱局的根源当然来自外力军事干预,而社会的内在因素则是破坏了原有的社会共识。

    古希腊、古罗马的“民主政治”

    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,封建割据,城邦林立。由于土地贫瘠,气候干燥,除了经常互相抢掠、争战之外,大多人口均靠出海打鱼,充当雇佣军与海盗行为为生。各个城邦数万以至于数十万的人口,规模固然略大於阿富汗的部落社会,然而其政治建构与阿富汗却大同小异,即都是“多数决的元老议事制”(即所谓的“共和制”)。如考虑到每个城邦都维持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奴隶人口,则 “元老共和制”实在谈不上具有任何“民主代表性”。相反的,与同时期的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的文化古国相较,无论是古希腊城邦,或亚历山大所建的马其顿大帝国,或随后维持同样社会结构与政治形态的罗马帝国(由贵族组成的共和制),都可算是极其落后的奴隶、半奴隶社会。这些落后的大帝国,拿蒙古帝国与之对照,却有许多相似之处:一是野蛮的奴隶制造成民间不断的动乱与挑战;二是领土急剧扩张必须大量依靠周边蛮族雇佣军,于是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;三是不断采用封王与土地分封办法,于是造成中央的削弱与瓦解;四是为了便于统治,把首都遣移到当时的文化中心(如北京、亚历山大城和君士坦丁堡);五是逐步扬弃自己的落后文化,使得“侵略者遭到被侵略的文化侵略”。鉴于此,欧洲古代所谓的“共和制”从来不具有任何稳定性,只要是帝国统治范围扩大到一定程度,当无法集合各地元老的共识,共和制就自然为君主专制所顶替,要么偏远地区就不受管束而成为独立国家。

 今日有事,先稍微总结一下,不再深谈。从社会学角度观察,所谓“共和制”必须以达成社会共识为前提,而该前提要么存在于一个小范围的封闭社会,要么由工业革命所提供的现代公共设施所满足。脱离这些条件,“共和制”不过是纸上谈兵。以西方为例,近代除了对外扩张、掠夺资源所促成的财富积累之外,最为令人瞩目的发展即是利用新的物质条件,创建现代化公共设施以打造人民共识,以至于把一些代表不同阶级利益且长期对立、斗争的主张,采用多数决的议会民主办法进行协调,而妥协所达成的具体结果就是:世俗化,宪政化与三权分立化。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